凡是读过《演义》的人,若要问谁是这本书中最大的反派,多半会用董卓来回答。曹操虽然也是个反面角色,但是他有两面,是个很有魅力的反面角色。董卓心高气傲,心狠手辣,又打不过黄巾军。不仅是小说,就连史书上也是如此。 那么,像董卓这样无能的反派,又是怎么得势的呢?董卓出生于陇西郡临洮,是羌族与汉族混居的地方。董卓与羌族关系密切。皇甫嵩是当年镇压黄巾军的人,出生于临洮北部的安定地区。皇甫规是皇甫嵩的叔父,镇压羌族叛乱。后汉末年,羌族反叛已成为威胁王朝存亡先后逃出洛阳,在东边掀起反旗。这件事情发生在初平元年。《演义》中有十八诸侯军。 书中描写了讨伐董卓的正义与邪恶的战争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首先,这十八位诸侯都是《演义》中虚构出来的。其中有公孙瓒,有孔融,有陶谦,有马腾。另外,在《演义》中,十八位诸侯响应曹操的号召,向陈留集结。实际上,冀州牧韩馥在河北驻军。渤海知府袁绍和河内太守王匡在黄河北岸驻扎在河内。兖州刺史刘岱,陈留太守张邈,张邈之弟张超,东郡太守桥瑁,袁遗,破虏将军鲍信(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中记载,鲍信是济北相)。但是鲍信任济北相是后来曹操推举的,奋武将军曹操率领七路大军驻扎在陈留郡。豫州刺史孔贤在陈留以南驻扎颍川.袁术和他的部下孙坚,则驻扎在鲁阳。 袁绍是这些诸侯联军的盟主,而驻扎在酸枣上的主力则是张邈。张邈是清流文人集团中的一员,人称“八厨”。这些关东诸侯实际上是清廷官僚集团。古往今来,中国有句话叫:“关西出名将,关东出相”,这里的“关”指的是函谷关。函谷关大致位于洛阳和长安之间。以函谷关为界,关东和关西的气候、风俗习惯有很大的不同,关西的军事优势一直都是占优势的。但由于中国传统重文轻武,所以关西军阀势力表面上是存亡的大问题。董卓对皇甫嵩这个出身名门的人,有着深深的自卑。当年征讨黄巾军,董卓屡战屡败,皇甫嵩却立下赫赫战功。后来平定凉州王国反乱,董卓和皇甫嵩的意见是完全对立的。因此,董卓更加嫉妒皇甫嵩了。 平定黄巾之乱后,各地叛乱如燎原之火,以凉州韩遂、边章、王国叛乱为开端,东北辽东张纯、张举联合乌丸族叛乱,张举自称天子。四川有一位自称是皇帝的马相。黑山军和太行山一带的农民武装势力(如黑山贼)也十分猖獗。除了各地的叛乱外,朝堂上还发生了几起想要篡夺灵帝之位的事件。局势很不稳定。当时也有人撺掇皇甫嵩篡位,但皇甫嵩是个正直的人。 为了应对各地的叛乱,刘焉提出了加强各州刺史的权力。刘焉是益州牧,刘虞是幽州牧。可是刘虞却被袁绍利用,差一点就登上了帝位。而刘焉则野心勃勃地在四川做着皇帝的梦。令人匪夷所思的是,此时真正的皇帝灵帝正在举行阅兵式,称他为无上将军。可见后汉王朝已处于威信扫地、摇摇欲坠的危险阶段。董卓一直在等待机会,只要有机会,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出手。他很清楚,想要夺权,与其在地方造反,还不如直接进入中央控制皇帝。董卓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。 灵帝于中平六年四月去世。何皇后的儿子,登上了皇位。外戚何进是实权人物。这时袁绍进言,建议何进趁机扫荡宦官势力。何进犹豫不决,袁绍建议外地军阀到京师来镇压宦官。何进于是将驻扎在并州的董卓召入京。在此之前,董卓总是敷衍了事,尽量逃避朝廷的召唤。当然,这也是为了保存实力,伺机夺权。他屡次击败黄巾军,大概也是这个原因。 这一次,董卓倒是很爽快。他立刻率领军队向洛阳进发。可是董卓的兵马仍在路上,何进却因消息走漏而被宦官所杀。这时袁绍趁机将宦官势力一网打尽。董卓进入洛阳,正是在这个权力空白的时期,外戚宦官同时被铲除。他接管了何进的军队,转眼间就掌握了实权。 董卓先废了少帝,立陈留王为帝。这便是后汉最后一位皇帝——献帝。为了赢得儒教官僚和豪族的支持,董卓又恢复了窦武、陈蕃等清流士大夫的名誉,重用他们的子孙。后来,董卓成了宰相。相国,乃皇帝之下,百官之首。又任命公孙度为辽东郡守,刘表为荆州牧。 这也为日后群雄割据铺平了道路。由于曹操、袁绍等人的反对势力在东边集结,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,达到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目的。但是不久后,东方的反对势力就因内讧而瓦解,董卓篡位的时机已经成熟。 此时董卓已经死在了他的心腹手下吕布手中。这些年来,董卓横行霸道,为非作歹。他的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手段后来被曹操所继承和发扬。曹操迎献帝来到他的大本营许都,独揽大权,伺机篡位。然而,当他的梦想即将实现时,曹操却不幸病逝。 值得一提的是,曹操、董卓对清派文人的重视。据《三国志》等书记载,董卓为了罗致之才,对知识界施以软硬兼施,甚至以威逼利诱,无所不用其极。就连当时最有才学的蔡邕,也不得不答应。但董卓遇刺身亡,蔡邕却为董卓痛哭流涕。蔡邕因此被处死。由此可见,董卓虽然脾气暴躁,但在知识界还是很有威望的。董卓的父亲曾在颍川做过官,清流士人云集,董卓大概也因此认识到了知识界的重要性。 董卓、曹操等人对清流文人和官僚都有一种自卑感。控制知识界,把皇帝当作傀儡,这是一种自卑感的结果。曹操是不是故意模仿董卓,无从得知。只不过董卓失败了,曹操的目的达到了。 历史记述往往是把失败者夸大、丑化。史书中关于董卓残暴残暴的描写,大多都是夸大其词。总之,自董卓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、献帝为傀儡之时起,后汉王朝实际上已经灭亡,三国由此而起。董卓到了洛阳,掌握了实权,曹操,袁绍,还有袁绍的同父异母的兄弟,纷纷逃出了洛阳,在东边竖起了反旗。这件事情发生在初平元年。《演义》中有十八诸侯军。 书中描写了讨伐董卓的正义与邪恶的战争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首先,这十八位诸侯都是《演义》中虚构出来的。其中有公孙瓒,有孔融,有陶谦,有马腾。另外,在《演义》中,十八位诸侯响应曹操的号召,向陈留集结。实际上,冀州牧韩馥在河北驻军。渤海知府袁绍和河内太守王匡在黄河北岸驻扎在河内。兖州刺史刘岱,陈留太守张邈,张邈之弟张超,东郡太守桥瑁,袁遗,破虏将军鲍信(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中记载,鲍信是济北相)。但鲍信任济北相是后来曹操推举的,奋武将军曹操率领七路大军驻扎在陈留郡。豫州刺史孔贤在陈留以南驻扎颍川.袁术和他的部下孙坚,则驻扎在了鲁阳。 袁绍是这些诸侯联军的盟主,而驻扎在酸枣上的主力则是张邈。张邈是清流文人集团中的一员,人称“八厨”。这些关东诸侯实际上是清廷官僚集团。古往今来,中国有句话叫:“关西出名将,关东出相”,这里的“关”指的是函谷关。函谷关大致位于洛阳和长安之间。 以函谷关为界,关东和关西的气候、风俗习惯有很大的不同,关西的军事优势一直都是占优势的。但由于中国重文轻武的传统,关西军阀势力表面上对关东士族势力言听计从,但实质上却是敌对关系。因此,关东诸王和董卓之间的争斗,与其说是正义之战,不如说是关东和关西的战争。事实上,在长安的时候,皇甫嵩虽然是董卓的竞争对手,但也是关西人,所以他并没有参与关东的行动,而是听从了董卓的命令。在《演义》里,马腾这个关西军阀,被写进了十八个诸侯之中,这是完全不符合常理的。 董卓见关东诸侯大军集结,立即决定迁都,将献帝从洛阳迎至长安,而他却留在了洛阳。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董卓因忌关东诸侯的强大,而向西逃窜。但实际上,关东诸侯的集结给董卓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借口,利用这个机会把皇帝抓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,从而达到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目的。 在董卓看来,关东诸侯不过是一群毫无军事经验的乌合之众,董卓根本不用怕他们。而且,诸侯之间的矛盾,也很多。像袁绍和袁术,因为袁绍是庶子,袁术是嫡子,两人向来不和,对董卓的态度也不是很好。事实也的确如此,关东诸王集结兵力,大摆宴席,却没有主动进攻董卓。最后只剩下王匡,曹操,袁术,孙坚,还有董卓军。唯一的胜利者就是孙坚。其余的都被打得落花流水。 顺便说一句,《演义》中,刘备,关羽,张飞都随公孙瓒上了战场。关羽刀斩董卓麾下华雄,虎牢关三兄弟与吕布一战。然而,这一切都是《演义》中虚构出来的。实际上,公孙瓒与刘备并未参与讨伐董卓的诸侯联军,华雄并非死于关羽之手,而是死于孙坚之手。 前面提到过,诸侯军连日设宴,按兵不动。曹操大为不满,从酸枣单枪匹马杀到荥阳,与董卓军交战,大败而归。据《演义》记载,曹操正在追杀董卓,他从洛阳撤退到长安,在荥阳被伏击。但是,洛阳东边的荥阳,如果董卓从洛阳逃到长安的话,是不会经过荥阳的。这个错误的设定,说明《演义》的作者,并不熟悉这里的地理环境。《演义》中关于南方的部分基本没有问题,但关于北方的记载却有很多错误,作者很可能是南方人。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qingliuzx.com/qlxms/13244.html |